对话PINTEC集团CEO魏伟: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商将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02
对于PINTEC这样立志做创新殷勤的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商来说,抓住机会,找准做“新供给链”的方法,新的一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市场一定会给予它们更多机会。

  编者语:若论中外商业形态最大的差距在什么地方,to B与to C市场的严重失衡肯定是其中之一。

  基数上,美国2700万家企业to B领域占到40%,而中国2200万家企业中这一比例只有15%。个体案例上,美国to B领域有SAP、Oracle、Salesforce、Linked in、Workday这类总市值达3000多亿美元的巨头企业,而中国知名的to B企业用友、金蝶、东软总市值不过区区84亿美元。

  不过,这也证明中国企业级服务有充分的市场前景,对创业者来说,相对to C市场也蕴含着更多的机会可能。

  这其中,不同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财务、人资、销售、客服等产品形态,以Fintech技术输出为代表的金融领域企业级服务开发度更低,留给创业者的空间更大。就此,我们采访到了PINTEC集团CEO魏伟,听听这位Fintech创业者以从业者视角对2018年企业级金融服务发展的看法。

image.png

  机会:内因+外因,金融技术企业级服务有了更多可能

  “我们一开始就误会金融机构了。”在魏伟看来,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并非这两年才打算拥抱金融科技,“全世界的银行都是数字化的生意”。

  事实上,金融科技的浪潮只是近两年被互联网重新点燃,早在上世纪80年代,IBM、微软所从事的银行无纸化业务就是金融科技的第一波浪潮。伴随信息时代的进程,银行的“金融科技”之路一直未曾停止,只是应用领域更多体现在基础的流程、数据等层面。

  为了保证交易近乎完美地准确,很多银行每年技术研发投入的费用比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要大。例如,用户只看到支付宝和微信的无处不在的便捷,却难以关注到别后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一个极高安全标准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资金清算枢纽系统。

  类似的技术案例还有很多,“金融业绝对不是没有科技,而是无处不在,只不过大部分我们看不见。”技术底蕴的存在,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金融技术服务具备天生亲和力,拥抱技术成为必然发生的过程。而近年来机构内部的许多变革又让这种亲和力有了更多转化的可能。

  热门的“金融去杠杆”就是这种变革之一,这个金融大趋势让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面临压力。就在2018年才开始的1月,银行同业业务大规模收缩,营业网点大规模裁撤现金柜台,整个金融圈都处在猛烈的“去通道、降杠杆”之中,这个趋势很可能贯穿2018年始终。

  如此,银行开始主动开拓新的市场要业绩、要效益,在互联网深化时代,这些大多数只能通过技术实现的业务,让银行对技术服务需求的迫切性显露出来。

  “恰好”,金融生产的外化也随之而来:不管机构大小,金融产品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完全在内部进行的状况被改变,内生的环节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成为常态。

  在技术亲和力基础上,一边是旺盛的需求,一边是准备好的联结入口,剩下的就是外部技术服务本身的禀赋问题,而当下的金融技术服务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

  “金融科技输出2.0,就是把核心业务能力真正移植到了生态体系,输出更彻底的能力。”魏伟口中的2.0,针对的是过去长久存在的金融IT服务“包工队”一样出产“无脑工具”的1.0时代。毫无疑问,从1.0升级到2.0,金融技术服务从只会照章办事、低级劳动,已经进化到具备作为产业存在的禀赋。

  不管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内因”,还是金融技术服务商的“外因”,都体现出金融技术企业级服务的更多可能,“一切都刚刚好”。

  方法:探寻金融监管本质、补足金融机构短板

  更好抓住既有的机会,需要正确的方法。能够在当前金融环境下,既符合监管大势,又切中金融机构需求,应该就是“正确”的释义。

  控制风险始终是金融监管的核心目标,而系统性风险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危,又成为监管尤其提防的红线。“其实金融监管的一个核心大逻辑就是风险要分散,不能集中。”围绕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开展的大方向,魏伟对金融监管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看法。

  对于金融技术服务来说,这意味着市场导向应当是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变得更强,而不是构建更悬殊的技术差距,让少数掌控多数,把风险集中到几个核心机构身上。

  也即,金融技术服务要“赋能”而非“控能”,这个过程必须由体系外的第三方力量来完成。不将业务分割的金融机构做技术输出,只会形成领域内闭环,核心利益的冲突必定造成大机构收割小机构的现象,不断累加金融全局系统性风险。

  现实案例中,网联的成立就是为了应对目前支付行业高度集中化的情况。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遵循同样的监管逻辑,已有丰富技术积累的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分拆做技术输出,而BAT、PINTEC这样的独立第三方更符合监管的期许。

  而究竟如何赋能?分析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短板,走出“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颠覆式构想,承认金融机构的优势,针对短板开发金融技术服务产品,用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才是实现双赢的必然选择。

  对于银行业,虽然它们有如前文所说的技术底蕴丰厚,但IT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的内部构架决定了它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显示出一定的不合时宜性”,业务需求转化为业务迭代和产品更新存在一定的迟滞,不能匹配快节奏的市场变化。“金融业务所展现出的场景化趋势,也难以很好的适应”,魏伟表示。

  简言之,银行的科技能力更多体现在内功上,它们有声誉优势,客户优势,监管优势,和对金融风险与周期的敏锐判断,但在与用户的触达上还仍有不足。金融技术服务的机会在于基于互联网的海量交易的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化的获客与用户运营,这些短板是最需要赋能的内容。

  由此,不论是实力强劲、选择更多但受非市场化因素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还是选择有限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都有强烈的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需求,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商将形成“新供给链”,蚂蚁金服、众安保险、PINTEC都在积极供应技术能量并提供获客及运营支持。

  除了早先开放的支付、安全等12大技术能力,蚂蚁金服在2017进一步开放理财平台、AI技术,把赋能“供给链”丰富到到获客及运营层面;众安保险提供的积分、防伪溯源、风控反欺诈和智能客服能力,同样是这种“新供给链”的代表。

  而关于PINTEC的“新供给链”,魏伟的表达更为自信,“我们可以和金融机构做很多事情,打个比方,不论银行要上线什么类型的产品,白条类产品、花呗类产品,甚至Betterment(美国知名智能投顾公司),我们都可以做。”

  魏伟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盘点市面上能够提供金融技术服务的企业类型,主要包括银行系下属金融科技公司、BATJ巨头型互联网公司以及PINTEC这样的科技公司。

  相对于银行系提供更为基础和底层的服务同时夹带自家产品,以及BATJ提供综合化多样化技术服务但无法将其作为战略中心,科技企业在“供给链”方面更为精细,能够提供所谓业务流的输出,除了一整套业务系统,还有运营支持,“也就是解决从0到1再到100的问题,扶上马之后再送一程,乃至送很多程。”魏伟说。

  不过,金融的复杂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金融技术输出的市场并非某一家、某个类型的企业可以通吃,对于同样从事技术输出的企业们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合作而非对抗。

  未来:不确定性环境下,创新引擎价值凸显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更透明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快速的商业模式迭代、更瞬息万变的技术进步都让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金融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传统吃息差的时代逐渐远去,监管套利消失、市场出清,每一个金融机构都在努力出产更多更适应时代、更有市场威慑力的金融产品形态,金融行业内部由相对“稳态”转入“刚正面”的直接竞争。

  同时,新的监管走向和金融产品需求方的需求变化也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多外部不确定性。用创新带来的灵活适应力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就成为金融机构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的最佳方式。

  展望2018,每一个金融企业要有更大的精力和决心打磨产品,深耕场景、钻研技术、提升效率。毫无疑问,这些同样是对企业级金融服务方提出的要求。由此,不确定性反过来让金融技术服务的创新价值进一步提升。

  当我们审视智能手机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高通、联发科这些芯片生产厂商推动的结果。事实上,多数行业都存在这样一个“创新引擎”,金融同样如此,正如魏伟对PINTEC命名由来这样解释,“PIN在芯片产业中意为芯片的管脚,希望PINTEC能取得高通公司在手机行业那样的地位,成为嵌入中国金融业核心业务的驱动引擎。”

  越是不确定性越强的时代,创新引擎的价值越凸显。对于PINTEC这样立志做创新殷勤的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商来说,抓住机会,找准做“新供给链”的方法,新的一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市场一定会给予它们更多机会。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