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无疑是AI普及化元年,Alphago的横空出世几乎让街头巷尾都见识了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如果说终有一天人类和AI会走向共生,AI之于人类,究竟是对手还是队友? 惊讶:吴恩达告别百度,中国AI少了一面旗帜 毫无征兆,作为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离开了百度;蛛丝马迹,在公开信之后持续发酵。他为何临时缺席EmTech数字峰会?他是不是要加入Drive. ai?他的离开和陆奇的加盟有没有必然联系?甚至他在离职前的所有行踪都被曝光。 然而,我们忘记了对这个人初心的相信。虽然黑妹并没有直接采访过吴恩达,但从多位与他相熟的人口中感受到的是,他是一个很纯粹的人。除了学术上的贡献,他于在线教育coursera上所做的努力也非常值得尊重。 吴恩达曾被树立为一面旗帜,他的加盟让中国公司的AI技术往前迈了一大步。无论他辞职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他未来要去做什么,都希望能少一些阴谋论和猜测。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很多人认为他们在思考,其实他们只是重新排列了一下自己的偏见。 即便这背后有很多隐秘的小道消息,我们也应该放下偏见,回到他辞职公开信里的那句话,“我将继续致力于用人工智能引领这场重大的社会变革……这不是一个公司能完成的事”。 惊悚:《自然》“暗访”,骗子居然进“编委” 《自然》杂志3月22日发表文章,一个研究团队对360家学术期刊开展了一次“卧底行动”——用一个虚拟的、不合格的申请人身份申请编辑委员会的职位。在百余家疑似“掠夺性”期刊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提供了职位;对比鲜明的是,从期刊引证报告(JCR)“白名单”中抽取、被列为优质出版物的另外120家期刊无一上当。《自然》希望这一调查能提醒学界提防这些不控制质量的期刊。 在世界各地,学术期刊里暗藏的商机都会使得一些假冒正统的期刊浮现,其创办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学术研究,而是营利,这种期刊就被称为“掠夺性”期刊。出版商可能会拟出一个条款来让研究人员有意愿投稿,但在对方掏出预付款之后,又以各种名义索讨各项费用。 来自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们,通过电子邮件向360家期刊——120家疑似“掠夺性”期刊、120家取自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期刊和120家期刊引证报告(JCR)索引期刊申请编辑职位。申请人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资历也不合格的研究者,他们将“她”取名为Anna O. Szust,在波兰语中意为“骗子安娜”。 结果却是,近50家“掠夺性”期刊和8家DOAJ期刊任命“安娜”为编辑——回复都在几天之内,且没有经过任何审查。但没有一家JCR期刊接受“骗子博士”的申请。 事实上,一直以来,论文造假产业链一直盛行,代写公司和期刊联合“吸血”,尤其是一些职称对论文有很高要求的专业,更是经常中招。一方面除了要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避免为“掠夺性”期刊“造血”之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考虑多利用技术手段,例如广泛采用可信赖的英文论文抄袭检测软件系统。 惊奇:电子纹身可控制智能手机,人类和AI会否共生? Martin Weigel是德国萨尔布吕肯市萨尔大学的一名研究员,他领导的团队给人们带来一款非永久性超薄电子纹身产品,作用如同触摸感应按钮。只要在皮肤某处贴上这种纹身,你能通过皮肤操控你的智能手机、电脑,譬如说手机有电话打进来,不用点接听键,只需手指按压皮肤上有斑的位置。 Weigel和他在萨尔大学以及Google的同行们使用导电油墨在临时纹身纸上打印好电线和电极,然后再利用水使之转移到皮肤上,纸的厚度比人的头发丝直径还薄。这种纹身(他们称之为皮肤标记“SkinMarks”)可以在皮肤上保持数天。 其实,人机交互,通过接入设备进行人体认知增强一直是不少科技公司的终极目标。此前,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过,“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正在筹备一家名为Neuralink的脑机接口公司。新公司Neuralink,将会追求马斯克自己所说的“神经织网(neural lace)”技术,在人脑中植入电极以便与电脑直接交流。 《人类简史》一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融合将在本世纪完全实现。著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也曾表示,人机结合可能是人类进化的一个方向,结合还可能面临很大的文化、心理、传统习惯上的障碍。 不过对于终有一天人类和AI会走向共生,黑妹仍持乐观态度。善用还是滥用,选择权在于人类自己。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