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只能是双行道?自打互联网在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唱衰实体经济的声音就没有消止。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在唱衰实体经济?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深度融合? 3月25日,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华南商业总裁峰会”上,来自华南6省的300余位商业地产精英共聚一堂,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互联网要取代实体商业? 汉高商业集团总裁高翔告诉海外网,一些从业者唱衰实体,缘于他们自己的定位并不准确。高翔称,互联网消费和实体消费并不冲突。当前人们的消费是以社交为目的的消费,不是以购物为目的的消费。对于消费者而言,“逛商场”已经成为一种时间性消费,消费内容也从物到事。在购物中心,消费者不仅仅是购物,还会吃饭、会友和聚会。而互联网并不能代替实体商业带给消费者的场景体验和社交需求。 逐渐地,商业中心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第三空间”,人们平时除了在家或工作,其他时间基本在商业中心。对于从业者而言,以前经营的是空间,现在是经营时间—让消费者在商业中心停留的越长,消费就越多。 所以,高翔认为,互联网对于实体商业并没有冲击,双方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互联网对于商业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从业者应该更好地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 而汉高商业集团的“场景建设”概念,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经营上找到新的思路。高翔称,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商业地产的硬件设施已经强很多,可是在经营上,还有很大差距。汉高商业集团所提倡的“场景建设”就是将空间环境和品牌建设相结合,从不同的场景里找到专属的功能,从而适应消费的升级。 随着消费升级,怎么把顾客留下来?就是要打造不同的场景,比如北京的芳草地,在商场中加入艺术和人文的场景,营造艺术的氛围,由小众定位带动了大众消费。 尚待挖掘的深度价值 商业地产行业,体量特别大,竞争也很激烈。2017年前三个月,全国开业的购物中心就已经达到了600到900家。同时,消费市场的数据也很庞大,据统计,2016年全年网上零售总额仅占到所有消费零售总额的12.6%。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在实体店消费的需求十分庞大,如何适应这个需求,提供迎合市场的消费内容,也在考验商业地产的从业者。 聚焦华南商业房地产的深度发展,“中国华南商业总裁峰会”聚合商业地产的经营方和品牌商家,共同研究新常态下商业房地产的出路。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万商俱乐部深圳分部、中国商业发展研究所主办,汉高商业集团、现代商业研习社承办。 峰会上,有与会者指出,当前商业经营存在一个误区,经营者只看到物业的资产价值,这是传统的不动产思维。其实,在实际经营中,还有另外一个价值,即数据价值。高翔称,商业数据其实是一个大的宝库,我们的经营有时候是“捧着金饭碗找饭碗”,不知道怎么去运用。他们只找到了商业的横向价值,没有挖掘出纵向价值。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高翔表示,峰会的初衷就是聚合传统意义上的甲方和乙方,即购物中心的经营方和品牌方。“无论是品牌还是购物中心,最终都是由消费者买单。所以双方要共同去研究新的消费升级和变化,共同设计和打造符合消费新业态和新需求的场所,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实体商业的供给侧改革 高翔谈到,以前的商业地产经营基本是“房东”思维:“商场建好购物中心后,交给‘房客’,也就是品牌商来管理,如果经营出现问题,就把‘房客’换掉”。高翔认为购物中心要和品牌商一起参与到经营中去,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现在的消费者不是买不起商品,而是想要买到更优质、放心的东西。怎么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东西,就是此次峰会要讨论的问题。 高翔说,对于实体商业的产能过剩,国家也已经开出了药方。在政策上,比如允许“公改商”、“商改公”等,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土地性质可以进行调整。有了这些政策支持,经营者可以个性化定位,配套政府政策,从而减小发展的压力。 在政策支持下,进入门槛的设置也更加透明。高翔称,从去年开始,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实体商业,“集团军”和专业机构越来越多地出现,“烂尾”问题也有了更多的化解方式。 (责任编辑:王蔚) |